畫家閆曉萍|藝術美丑論
日期:2023-11-15
這么多年也常??吹揭恍┧^的藝術作品,看后一陣陣后心發涼,心里積存久了,也想談談自己想法:關于美與丑。
對于美的標準的認知,美既有標準又沒有標準,美無所不在,又有其規律。在古希臘,哲學家認為美的屬性可以分為自然美與藝術美,而藝術既是對現實自然的模仿,因為藝術需要通過人的選材與創造,故藝術美高于自然美。從古代希臘的雕塑人物作品看,它以崇拜超人之愛,并以驚艷人體表現出來,直到今天無可逾越。我們同時看到,這些成就背后的思想基礎,還有銳利而深刻的寫實精神,及對神性的理想和美的追求,它也是科學態度與藝術創作完美結合的最好禮物。
在東方,尤其是中國,由于地理環境、社會生活的懸殊,對美的標準和美的創造更有其獨特的特點。在中華大地發展較早較快的中原文化,是以黃河流域為起始的。雖然這里高山峻嶺,更多黃土高原,但為了生活的方便,先民們多燕隨而居,所以彩陶藝術普遍繁榮。彩陶的紋飾頗多,回旋紋、漩渦紋、波浪紋,它既適應了彩陶的器形, 也表現了對黃河激流洶涌的敬畏心情。在動物紋理上常見魚紋、蛙紋、人面銜魚紋等,在技法上,或樸拙大膽,或流利生動,或堅勁簡潔,這時的它已經初步具備了中國書法及繪畫基本特征。這些創作因素是來源于周圍大自然的神奇與豐美,以及對自己生活密切關系的事物表現的濃厚興趣,其次是形式上的,客觀題材以及具有裝飾性的形式美。
另外,江蘇連云港巖畫和內蒙陰山的某些早期巖畫,它比彩陶更早,其中人頭長在谷物的長莖上,有的大圈圈中有小圈圈,圈內有光芒,像太陽又像人面,它表現了谷物之神對太陽的崇拜,這種以大自然為審美的作品和古希臘以人為主的作品異曲同工,所以東方藝術在思想上更勝一籌,它的世界觀是叫征服自然,以人為世界的主宰,以戰勝自然為美。中國先民的宇宙觀是以大自然的神秘莫測,或暖日陽春、谷物生長、花束爭艷,或狂飆咒語、洪流泛濫、地震山崩人,應映出的自然感、自然之恩、趨吉避兇,并以表現自然為一體的至善至美,由于這種早期鮮明的世界觀,也影響甚遠,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傳統與審美觀。
中國崇拜自然的精神由來已久,在奴隸社會初期,反映在青銅器和玉雕的裝飾上,如龍紋,豹針紋,鳳紋,云紋等等……到了封建社會,還以龍鳳為帝后象征,并在建筑和工藝美術上用作莊嚴高貴的裝飾紋樣??鬃印兑紫缔o》中說"陰陽不測之謂神",孟子補充說"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"。
老莊哲學更進一步"自然與我為一""與天地精神相往來","天地有大美而不言"。道家則強調:美在"道"中,以樸素自然之美為至美,道家以禍福相依,美丑相鄰,美丑相鄰是說明美的易變,正如化腐朽為神奇,神奇也會化腐朽一樣。這時的真與善之美,已不是自然之美,是一種所謂天下皆知的道之美,美的體現不僅在外表形式,而在內在精神之美,如我們中國畫中的鐘馗,外觀上看來并不美,但是畫中強烈的表現了鐘馗敢于驅鬼伏魔,正義當道的精神,他就是美,他的形象遠遠不是通常平凡的美,而是至高至純的美!
又如蘇東坡的梅竹圖~梅秀,石丑,這些石頭瘦而丑,表面看著是丑的,其實是一種~奇石,作者在畫中表現的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奇特之美。
大自然萬物和現實生活,以及藝術的表現既有密切關聯,又不是一回事。在生活中常遇到很多悲切的故事,象戰爭,天災,地震,但生動表現這種失常的生命掙扎的藝術品,卻同樣為我們提供同情、美、喜歡和贊嘆,美學家稱之為~悲壯之美。所以美與丑的界限在生活和思想中的界限,有在藝術創作上的界限,又有在兩者之間的不同界限,這些界限既鮮明又微妙,正如生與死、善與惡、有與無,沒有多種類型和規律相通,故無所不在美的形式和思想內涵千變萬化,而且日新月異,各有創作。
了解歷史,光耀歷史,準繩美與丑,所以我們不必閉門造車,或自認為獨得天下藝術之秘密,美與丑不分,足下無根,心中必無數,一定被歷史笑爾。
